从一大代表的不同归宿看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

时间:2021-04-25点击:

从一大代表的不同归宿看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

信息技术系 王有民

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(现兴业路76号)和浙江嘉兴召开,中共一大的召开,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,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,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。毛泽东说:“中国产生了共产党,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”。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,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。从此,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、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。经过七次紧张的会议和两天的文件起草,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,选出了中央领导机构和领导人。

一大召开时,国内的6个小组以及旅日、旅法小组共58名党员;参加一大的代表共13人、平均年龄28岁,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,他们的人生归宿各不相同。其中,既有引领中国改天换地、从“石库门”走上“天安门”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董必武,有英勇牺牲的陈潭秋、何叔衡、王尽美、邓恩铭,有意见不合而“退党”的李达、李汉俊、刘仁静,也有叛变革命被党开除的张国焘、陈公博、周佛海。

一大代表不同的人生归宿既是大浪淘沙的结果、更是“启迪智慧、砥砺品格”的宝贵教材。从13位党代表的命运中,可以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过程中所历经的艰难险阻和各种考验,这一过程跨沟过坎,虽历经风雨但仍坚毅前行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,非常不易。其中,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,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,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,是夺取政权、建立新中国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。

选择什么样的理想信念,这个理想信念正确与否,对于政党、对于人生都至关重要。13位一大代表,无论是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展而来,还是从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变而来,或者从无政府主义者转化而来,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、何种职业和身份,他们最初都怀着一个相同的初心,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。为此,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,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聚集在一起,为制定党的纲领而引经据典、激烈辩论,为中国的未来指点江山、谋篇布局。

最初的选择固然重要,但随后的坚守却成就事业。个人坚守信仰力量的强弱,决定着人生的命运和方向。一大代表之所以结局不同、归宿各异,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程度存在差别。据刘仁静回忆:“周佛海和陈公博是另一种类型,他们不是专程来开一大的。陈公博带着夫人顺便到上海来度蜜月,住在豪华的大旅馆,举止阔绰。周佛海则在开会期间不忘谈恋爱,甚至还带来了桃色纠纷。后来临时生变,会议转到嘉兴南湖继续召开,陈公博却携妻子到杭州西湖旅游去了开会的事扔到一边,最后的一次会也是最重要的会议(选举、表决)都未参加。从这样的三心二意来看,陈公博、周佛海后来被党开除并沦为汉奸,可谓必然。

我们党正是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引,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,才在斗争中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、从幼稚走向成熟。百年党史雄辩地证明,是否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,是否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,既决定事业的成败得失,也决定个人命运的沉浮兴衰。这就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。

当下,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,身为公安民警、人民教师,我们要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传承好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,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,不断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。工作中,通过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,不断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;同时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,真正做到“对党忠诚、服务人民、执法公正、纪律严明”,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,续写新时代华美篇章。